问医通
问医通 问答 内科 消化内科 胃溃疡 正文
阿司匹林引起胃炎、胃溃疡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病情描述:阿司匹林引起胃炎、胃溃疡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2023年01月05日 13:41

专家回答 共有2条回答

刘凯/ 副主任医师达孜区人民医院 内科

擅长内科相关疾病治疗

如题,常有服用阿司匹林引起出血的患者来就诊,阿司匹林是环氧酶抑制剂,主要通过减少血栓素A2(TXA2)的合成发挥抗血小板作用。目前主要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心绞痛、心房颤动、瓣膜性心脏病、血管成形术后等情况。但是其引起的胃肠道损害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胃粘膜糜烂和溃疡,严重者可以发生出血或者穿孔。可能机制有以下几点:首先,阿司匹林选择性抑制环氧合酶COX尤其是COX-1的活性,从而减少了内源性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破坏胃肠道上皮粘膜的屏障作用,引起胃肠内细菌及侵袭因子的侵入,从而诱发新的炎性病变的产生,最终也诱发旧的溃疡病灶复发。其次,阿司匹林对胃肠粘膜的直接的化学刺激作用,由于其肠肝循环的代谢特点,从而延长了其与肠黏膜的接触时间,肠腔内容物如胆盐,细菌和食物等可以进一步诱导损伤,其中细菌可能是主要侵袭因素。最后,阿司匹林可以诱导中性粒细胞在胃肠道粘膜受损的部位聚集,浸润,进一步加重受损部位的炎症以及免疫损伤。

2023年01月05日 14:42

刘红胜/ 主任医师索县藏医院 内科

擅长内科相关疾病治疗

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另外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等,此类药物的确对胃肠道黏膜有损伤,引起胃肠道副作用。由于阿司匹林用于止痛抗炎时需要较大剂量,对胃黏膜损伤较大,所以现在已经基本不使用它消炎止痛了,而是用于抗血小板聚集,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药对胃黏膜有损伤,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摄入非甾体抗炎药物后,其在胃酸环境中呈现非离子状态(PH越低,解离度越低)容易进入胃细胞内,对胃细胞造成损伤。从这一点考虑的话,适当提高胃内pH,使进入胃细胞的非甾体抗炎药物减少,可以减少对胃的损伤。所以使用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可降低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胃的损伤。2.非甾体抗炎药物对胃黏膜的损伤不仅仅是其进入胃细胞内。更重要的是其能够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所以非甾抗炎药对胃损害是因为减弱了胃黏膜的防御作用。所以如果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也可以选择铝碳酸镁、硫糖铝等保护胃粘膜的药。

2023年01月05日 15:48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